找到相关内容648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陀的道路是要体验实相

    佛陀发现当时的所有禅修方法都只是在于将注意力从正在发生的痛苦转移到其它事物,他看出这些方法实际上都只能转移一小部分的注意力,而在内心深处,人们仍不断地在起反应,不断地在造作爱、憎恶、愚痴的业行,在心...愉悦的感受。   然后,心的第四部分「行蕴」开始作用了,行蕴的工作就是起习性反应。如果生起的感受是愉悦的,它就起爱的反应;如果生起的感受是不愉悦的,它就起瞋恨的反应。当有愉悦的感受时:「我喜欢它,太...

    葛印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3539469.html
  • 忆念戒、舍、天

    忏悔而得清净。  【注解】  无穿:始终不毁坏戒。  无点:戒无缺损、无斑点。  无杂:不在这里,那里破戒而杂染。  无毁:不毁于、嗔等的恶法。  自在:脱离了、嗔等的支配。  智者所赞:为智者所赞叹。  无所触:不为爱、邪见所触,不为人责难。  增益三昧能生起禅定,并趣向涅槃。  【忆念舍】  静思施舍:有利,善得,离垢.悭,行解脱心施,好施,乐施,平等施,自手施。  【注解】  有利:布施...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5152582.html
  • 道谛

    道谛 /释显如 四圣谛是佛法的基本纲领:“苦谛”说明人生之苦恼不安,“集谛”说明苦恼不安的主因来自人的无明、、嗔,“灭谛”说明解脱苦恼的自在安宁,“道谛”说明实现解脱自在所必须经由的途径或次第。苦恼的产生不外物质的缺乏、人际关系的冲突和自我身心的不协调,而主要则根源于每一个人的无明、、嗔等不良习气,苦恼不安的根本解脱之道就是要彻底消除自我的无明、、嗔等积习。 无明、、嗔所...

    释显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3052804.html
  • 略谈《十二因缘》

      一, 三世十二因缘。   一, 无明。无明即过去世一切根本烦恼。体即是痴。   以迷暗为性,能覆盖真性,对实相及善恶业果,愚昧无知,无所明了,故称无明。约三道,,属烦恼道所摄。乃无始以来,嗔,痴...。虽能清楚了别,但仍未能产生爱之心,故称为受,意指接受而已。识至受五支,乃现在世五果,约三道,属苦道所摄。   八, 爱。爱以为本,有二种:(一)自体爱,爱   著己身;(二)境界爱,爱五...

    张秉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1056779.html
  •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五讲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五讲   一贪者,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一、:它的体性是对三有和三有的因染著。“染著”就是缘着内法和外法当中合你心意的好的境界,紧跟着心就耽著在上面,就像油著在布上面,已经和布粘在一起,难以脱开。我们的心也是这样,耽著在所缘境上面,跟这个所缘难舍难分,这个就叫做“”。   内的可意境...

    益西彭措堪布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http://www.fjdh.cn/wumin/2014/03/143032325741.html
  • 集谛

    无色界,次第遍行起故。  (五)求遍行:即由爱遍于三界起欲求、有求、邪梵行求故:因欲求力,不能解脱欲界缠,招欲界苦:因有求力,不能解脱离三界烦恼,招色界无色界苦;由邪梵行求力,(非解脱生死的清净行,...  (1)烦恼的名数,烦恼总有六种:即、嗔、痴、慢、疑、恶见。或分为十种:前五种如前,第六恶见别开为五种: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2)烦恼的自相,即贪嗔等的自体,广如五位百法中...

    正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0942968.html
  • 学佛修行与齐家治国可否并进?

    ,当然这是齐家最好的方法。一个佛化家庭,家里每个人都信佛,那么,大家都很快乐、平安。   人生有五种病,有贪欲病,愚痴的病,发脾气叫嗔病,、嗔、痴、慢、疑,乃是五种病。有很多兄弟姊妹,分东西的时候,有人就想占便宜,你分给他一份,他还多要一份,从小就有病。、嗔、痴、慢、疑,这五种病,一生起来,家庭就不会平静,就不会和乐安祥。假使把这五种病,都去除掉,我们家庭不就是很和乐安祥了吗?学佛与齐家...

    圣开导师

    佛教文明|学佛|信佛|家庭|国家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233731396.html
  • 如何脱离苦海

    ,爱亦不碍。至于名利,为人人所。自己品行至臭,还希望人称赞,而不喜称赞他人。若回过头来,不争名不夺利,见人有少功德,即随喜赞扬是利他。利者人之所爱,起争之端,常言道:“今日也不好,明日也不好,还是前日好。”前日者,代表钱儿也。若能回过头来,不是自利。他人爱,即让与之,是利他。我佛如来,悲愍众生堕五欲网中,不知求出离。故舍王位妻子,出家修苦行,为众生作标榜,佛初生时,相师言:“此太子必出家为...

    慈舟法师

    |无常|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2/2310053126.html
  • 解决魔障的办法

    什么叫阴魔呢?本来是没有什么东西的,它就是一股阴气。这股阴气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也就是从我们每一个人的阴念来的。这股阴的念,就是属于、嗔、痴之类的念,所以就生出来色、受、想、行、识,那每一个蕴里头,就...时候,你能处之泰然,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见如不见,闻如不闻,都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之无味。你能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阴魔它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你若能没有、嗔、痴,也就把这阴魔都降伏了...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8/0006325317.html
  • 毋欲达,欲速则不达

    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专一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别有一番天地。可是你也不需要存这个心。当你的功夫纯熟,它自然会到这个地步,不要快,所谓“毋欲速,欲速则不达;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坐禅人要把心制之一处,不打旁的妄想,制之一处,则无事不办,一切事都会相应,你会得到你所应得的成绩。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我刚一坐,便想有什么感应。”不要求感应、效验,若贪...

    宣化上人

    |禅宗|宣化|止观|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8/00425613230.html